10月19日,北京城进入“三警”共存状态:霾黄色预警、大雾黄色预警、重污染黄色预警。10月份以来,北京已经发出三次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,一次蓝色预警。据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消息,目前受雾、霾天气影响,北京能见度较低,局地不足1公里。

Pm2.5 雾霾

提起雾霾,就绕不开PM2.5。专家表示,当前很多人对PM2.5的认识还存在三大误区。[1]

误区一:PM2.5全部来自于人类的排放

PM2.5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2.5微米,分散在大气中呈固态或液态的颗粒状物质。这些小颗粒状物质能够影响大气能见度,产生大气光化学烟雾,加剧或减缓温室效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它们虽然体积很小,但是组成复杂,易于聚集空气中的有毒物质,影响和危害人体健康。

“虽然我国PM2.5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排放,但不能忽略天然源的影响。事实上,PM2.5颗粒物并不完全来自人类的排放,大自然中本就含有很多颗粒物,其中就包括PM2.5。”PM2.5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类源两种。自然源主要有:火山喷发、沙尘暴、海洋飞沫、森林大火等;人类源主要是人类工业、农业、交通等活动造成的排放,其中又以燃烧化石燃料的排放量最大。

PM2.5不仅来自本地污染源,还能通过中长距离传输、影响周边地区。秸秆燃烧、来自我国北部西北部沙漠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尘,是我国中东部城市PM2.5的主要来源。

误区二:灰霾天就意味着PM2.5污染

虽然PM2.5污染是造成灰霾的主因,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。除PM2.5的质量浓度外,其化学组分和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,对灰霾的形成也十分关键。有时,大气能见度虽然较低,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却不一定高,这也是百姓常怀疑空气质量报告不准确的原因。

没风的天气,空气质量也不一定好。稳定的气象条件往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,促使PM2.5指数升高。然而,特定风向也可能有助于污染颗粒的扩散,比如,农村地区秸秆燃烧产生的污染会被风吹到城市,造成城市空气污染加剧。另外,连续性降雨对减少PM2.5很有帮助,而雨后的灰蒙天气多是由于雨雾、相对湿度加大以及颗粒物吸水后散光、消光引起的,并不意味着PM2.5的指数很高。影响PM2.5指数高低的因素比较复杂,百姓不能通过天气来判断。

误区三:戴口罩就能阻挡PM2.5

很多人认为,戴口罩可以有效阻隔PM2.5。对此,专家表示,“戴口罩对颗粒物污染的防护,并无用处,口罩只能拦下很粗、很大的颗粒,而对细小颗粒却不起作用。”专家建议民众,在面对PM2.5的时候,要放下焦虑,无需恐惧。“民众,特别是易感人群,可以密切关注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,尽量避免在污染严重的天气下,进行户外活动。开窗通风时,应该选择室外污染较低的时候。”

参考资料:
[1] 生命时报:灰霾天不等于PM2.5污染